新聞中心
為什么我摘下眼鏡,就聽不清別人說話了?
2024-11-05
近視人群常常有這樣的感覺:摘下眼鏡后,不僅看不清東西,甚至也聽不清別人說話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那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
人是如何看到物體,聽到聲音的?
我們是如何看到物體的呢?
外界環境中的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眼球的屈光系統折射后成像于視網膜上,通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的視皮層,通過視覺中樞分析處理最終得以“看到”物體。
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呢?
物體振動會產生聲波,聲波被人的耳廓收集,進入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動,鼓膜連著三塊小骨頭(錘骨、砧骨和鐙骨),這些骨頭被稱為聽骨鏈,它們會放大鼓膜的振動傳遞到內耳,導致內耳中耳蝸內的液體振動。耳蝸是一個螺旋形的管道,內部有成千上萬的毛細胞,毛細胞被刺激后將機械振動轉化為電信號。電信號通過聽覺神經傳遞到大腦,大腦對其進行處理和解釋,最終就能“聽到”聲音。
在人類所有的感覺器官中,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占 85%,聽覺占 10%,視聽功能與大腦許多功能密切相關。在人的進化歷程中,視覺與聽覺功能總是在進行交互作用,以滿足人類生存和生活需要。
為什么近視的人摘下眼鏡后,
會感覺聽力變差呢?
從神經生物學角度分析,是因為視覺和聽覺之間存在跨模態和交叉模態上的相互作用。當視覺信息傳入減少或者受阻時,會降低大腦的聽覺信息處理能力,進而產生“聽力下降”的感受。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一現象可能與視聽整合有關。人類在感知外界信息時,大腦通常會綜合所接收到的視覺與聽覺信息(“麥格克效應”)。1976 年,哈利·麥格克(Harry McGurk)和約翰·麥克唐納德(John MacDonald)首次報告了這個效應:視頻中人物做出音節“ga”的口型,但同時播放音節“ba”的音頻,觀看者覺得自己聽到了“da”的發音。
這種有趣的現象是因為大腦將聽到的和看到的信息進行了整合,即視聽整合。近視的人在摘下眼鏡后,無法清楚判斷對方的口型,會影響所聽到語音的準確性,以及由于視物模糊無法清晰地獲取對方的微表情、手勢肢體語言等視覺信息,僅通過耳朵獲取外界信息從而感到聽力下降。
與之相反的是視覺障礙者(盲人),他們在視覺形成的過程中雖然無法輸入正常的視覺信號,但擁有敏感的聽覺和觸覺。
因為視覺障礙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發生了一系列可塑性變化,大腦通過重新配置將原本用于視覺感知的信息調節到其他感官系統中進行處理,構建出一種新的感知方式,投射向大腦視皮層的神經聯結逐漸形成新的特定的感覺回路,驅使大腦視皮層加工處理來自其他非視覺通道(觸覺和聽覺等)的信息,從而實現跨通道重組。
聽覺的優勢補償能輔助視覺障礙者更好適應外界復雜多變的環境,例如盲人可以利用聽覺辨認方向、利用觸覺閱讀盲文。
同時影響視覺和聽覺功能的疾病
視覺和聽覺都對我們獲取信息,感知外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有些疾病卻會同時影響人類的視覺與聽覺功能。
Stickler 綜合征,也稱為遺傳性進行性關節眼病,是一種以眼部、骨骼、口面部和聽覺缺陷為特征的遺傳性結締組織病。
新生兒患病率為 1/7500~1/9000,可導致嚴重的視力、聽力和關節問題。較小年齡出現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白內障等眼部特征以及面中部扁平、短鼻特殊面容,是早期診斷的主要依據,建議盡早進行基因檢測明確診斷及分型。由于其聽力損失程度不等,有多樣性、進展性特點,多數患兒首先就診于眼科,往往會忽略聽力問題,因此對患者定期進行聽力學診斷評估十分必要。
Van der Hoeve 綜合征,又稱耳聾-藍鞏膜-脆骨綜合征,在中國人群發病率約為 0.04%,以藍鞏膜、多發性骨折、傳導性聽力下降三聯癥為特點。
50%的患者在 20 歲左右出現雙耳聽力下降,60 歲左右可進一步出現耳鳴、眩暈等伴隨癥狀;眼部癥狀表現為藍色或灰色鞏膜,同時,成骨不全患者較易患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該病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根據聽力損失的類型及程度可以采用鐙骨手術、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改善聽力。
上一頁:
下一頁:
2024 /
11-05
所屬分類:
新聞中心
公司新聞
相關資訊—